有人说,保研是学霸的专属赛道,我却觉得更像一场信息差下的"暗战"。作为双非院校的学生,我们的保研名额少得可怜(全校不到5%),但更扎心的是,周围的同学要么完全躺平,要么闭门造车:
躺平派:认为"保研与我无关",宁愿在宿舍刷综艺、打游戏;
闭门派:埋头刷绩点,却对科研立项、竞赛规则一问三不知。
而我,曾经就是这两类人的结合体:嘴上喊着要努力,但一边焦虑一边拖延。大二结束时,我的绩点勉强挤进专业前15%,但科研、竞赛、英语六级——保研的"隐形门票",我一项都不达标。
直到大三上学期,我偶然看到室友收到保研岛推送的一篇推文:《双非逆袭北大,她从大一开始做对了什么》。文章里的学姐背景和我惊人相似:同样的普通院校、徘徊中游的成绩,但她通过合理规划,大一夯实基础,大二冲刺竞赛,大三发表核心论文,最终斩获多个985名校优营资格。这篇文章像一剂强心针,让我当晚就预约了保研岛的1V1咨询。
说实话,起初我也犹豫:辅导机构真的有用吗?会不会是智商税?但第一次和保研岛的老师通话后,我的顾虑被打消了——没有套路化的销售话术,而是直接甩出一张"诊断清单":
1. 成绩短板:数学类课程拉胯(高数63分,概率论70分);
2. 项目空白:零科研、零竞赛;
3. 致命伤:英语六级未过(且大三只剩两次考试机会)。
老师一针见血:"你想冲211以上高校,现在必须打一场'逆风局'。"接下来的半年,我的计划被拆解到每一周:
保研岛匹配了一位985数学系博士生,每周三次线上直播,用"应试公式+解题模型"带我从头啃课本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老师甚至整理了一份《高数补天宝典》,里面全是高数考核中最高频的10类题型。
当听说我曾想放弃竞赛时,规划老师直接发来一份《低门槛高性价比竞赛清单》,比如某国家级市场调研大赛,拿到省三等奖就能在保研中加分,而这类比赛往往比数模、大创更容易上手。
针对我的"听力弱、作文差",助教每天监督我精听一套六级真题,并强迫我用"模板+万能案例"写作文。坚持两个月后,我的六级从423分直接飙到519分。
预推免面试前,辅导老师陪我模拟到凌晨12点,连"如果导师问你没有核心论文怎么办"这样的刁钻问题都准备了应答策略;
得知我的目标院校后,保研岛甚至协调了一位刚上岸的同专业学长,给我分享了导师近年关注的学术热点。
去年9月28日,当我收到某中游985的待录取通知时,宿舍瞬间被尖叫声淹没。回看这段经历,我想说:保研辅导不是"通关秘籍",但它确实是普通学生的"战略外挂"
当然,我也遇到过质疑声:"花这么多钱保研,不如去考研集训营。"但我想说,对于双非学生而言,时间和机会成本才是最大的敌人——如果没有保研岛帮我抢回大三这关键一年,我可能永远困在"想努力却找不到方向"的死循环里。
最后想说:保研辅导不是必需品,但如果有机会,请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。毕竟,当你站在岔路口茫然无措时,那个为你点亮路灯的人,或许就是改写结局的开始。